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

论文写作方法小结

最近的生活有些乱糟糟,糟到有点儿失语。
收到学生的论文,要求提意见进行修改。似乎是以前的旧稿子,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的架势。像大多数教科书的写作格局,不说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,也不介绍研究的方法是什么,上来先谈大致情况,简单分几类举几个例子描写一下,再发挥想象力臆想一下成因,论文就结束了。
我写的论文,也经过这个阶段,所以在信里给了很多建议:
1,论题尽量集中。从选题看,题目越小越好写。
2,要交代研究的对象、所用材料的范围、研究的方法。
3,做分类的话,要有分类标准,最好是形式化的。
4,使用已有的或自定的概念,需要严格界定。
5,论文是用论据来论证观点。无论是分析现象成因还是与他人讨论观点都需要有强的论据来论证。
不过,我理论学得很差,几乎无法提供特定理论和方法的支持,还有待提高。

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

燕、咽与swallow

何毓琦在博客里提了个问题:英文里的swallow有“吞咽”和“燕子”两个意思,而汉语里这两个意思也有很密切的联系,“吞咽”的“咽”有一个写法就是“嚥”,这个写法应该和“燕”有点儿关系。但英语和汉语为何会如此惊人地相似?它们是否有语源上的联系?

对于这种惊人的相似,感到惊奇之外就是激发出极强的好奇心。但分析其原因,惊人的相似无外乎是偶然相似或必然相似两种。必然相似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两个,一是两种语言由共同的母语演化而来,二是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有过接触,不过,对英语和汉语而言,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大。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偶然相似。

英语swallow分两个字头(据陆谷孙《英汉大词典》),一为“吞咽”,一为“燕子”,但注明前者OE(古英语)为swelgan,OHG(古高地德语)为swelgan,后者OE为swealve,OHG为swalawa,从古英语、古高地德语的语源角度看,两个swallow来源不同,只是演变到现在词形相同。

汉语“咽”表吞,通“嚥”(据《辞源》),最早见于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“三咽,然後耳有闻,目有见”,“嚥”表吞,通“咽”,最早见于汉王充《论衡·效力》“淵中之鱼,遞相吞食,度口所能容,然後嚥之”。从字形上看,“嚥”似是后起的形声字,“燕”是声符,那么就很有可能是“咽”中的“因”不能表音后产生的替代字。

“咽”表吞咽之意的中古音(据《汉字古音手册》),为影母霰韵开口四等去声,与“燕嬿酀”同音,但“咽”上古音为影母真部,“燕嬿酀”则为影母元部。从这一点看,上古“因”和“咽”都属影母真部,所以可以谐声造字(“因”“咽”同声调,“咽”本义咽喉,读成去声,变为动词:吞咽),但后来“咽”字音变,读同“燕”了,所以后起一字“嚥”。今查《说文解字》,果然是有“咽”无“嚥”,“嚥”为后起字无疑。

这么说起来,无论是英文的swallow,还是汉字的“嚥”和“燕”,都是不同语音里的不同的词后来变得同音的结果了。

不过,这样的证明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呢?比如说,英语和德语、法语等有同源关系,那么这些语言里“吞”和“燕子”的关系是怎样的?是不是可以作为古英文中两词差异的证明?汉字中有没有其他更确凿的证据,说明“嚥”是后起字?其实,更艰难的问题可能是“咽”为什么会读同“燕”,而和“因”变得不同?既然两字同音,它们的分化必定是有条件的,那它们的条件是什么?以及经历了怎样的音变?

补充一点,上古真部字,中古分在真韵和先韵的并不在少数。如从“因”得声的“因姻氤茵洇铟絪駰”和“咽烟胭”分归两类,从“真”得声的“真镇缜稹禛”和“颠滇槙傎,填”分归两类。但似乎音变条件不明,待查。